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文化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鄂尔多斯农牧区文化建设之我见

来源:《鄂尔多斯文化研究》 作者:杜文华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6
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迅速上升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个文化中国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迅速上升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个“文化中国”的新时代即将到来!一个“文化鄂尔多斯”的新时代也即将到来!
    常言道:“文可兴邦,武可定国”,可见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真知灼见,充分说明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报告又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回顾鄂尔多斯市这几年,以东胜区、康巴什新区为中心的城市建设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与之相呼应的城市文化建设也方兴未艾。广大农村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也已开始起步了。各地建起了不少农牧民居民小区、移民新村,表面看起来房舍整齐漂亮,牲畜棚圈、加工机械一应俱全,有的农牧户甚至使用起了沼气、太阳能。但这些都表现为硬件方面的充足,而软件方面却存在很大欠缺。尤其是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没有多少文化特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甚至等于零;即使有,由于各种原因而无人问津。笔者经常待在农村,平时耳闻目睹,了解到大多数农牧区乡、镇、苏木,村、嘎查、社都缺乏文化设施、设备;有的地方虽然有诸如文化室、图书室、阅览室、影剧院、戏院、戏台、公共网吧等,但缺少关键性的东西,如丰富多样的图书、报章杂志、影碟、具体的演出活动或比赛活动等。抑或即使有这些物质条件和活动内容,却因为管理问题和态度问题,造成无人问津、无人参与的结果,起不到文化建设应有的作用。在我市大多数农牧区,文化建设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所谓的文化活动室内,基本上清一色摆着麻将、象棋,再没有别的什么文化娱乐项目了;农闲季节的农牧民,也只是并且只能是每天喝烧酒、打麻将、拉家常罢了。走在农牧区的乡村道路上,处处给人以文化荒凉的感觉。
    二、农牧区邮递、通信行业管理不善,造成农牧民在文化生活上困难重重。我市基层邮政、通信行业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农牧区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农牧民与外界的信件往来、报刊收阅存在诸多不便,极大地影响了每位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影响了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农牧民想寄信寄不出去,寄来的信收不到;有的信件很长时间才能收到,然而收到手中时却早已过时了或误大事了;报刊订阅更是如此,一年十几期或是几十期,仅仅能收到那么几期,要么一期都收不到。有人戏言:“日报快成月报了。”
    难道只有邮递一种渠道吗?事实上果真如此。除了看电视外,农牧民再无其他信息渠道可言,何况电视上的内容很难长久的保存下来,故很难对某些有使用价值的内容进行重新查阅,因此对于农牧民来说,报刊最好;农牧民心中有什么想法不能及时向上面表达,上面有什么政策他们也了解不到,仿佛中间形成了无形的隔离带,因此对于农牧民来说,书信往来最好;现在的农牧民家家差不多已经有了一部手机或电话,但是这些东西只能用来通通话而已,如果用来订阅一些致富、供求类的短信服务,或者买上一台电脑上网,可是信息费、网络使用费都是挺贵的,一般家庭都难以承担,因此对于农牧民来说还是邮递通信最好。所以笔者建议有关部门:邮政、通信对于农村牧区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应该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搞好农牧区的邮政、通信事业,给农牧民提供最好的服务,帮助农牧民致富达小康,帮助农牧民提高文化生活水平。
    三、农牧民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党和政府缺乏正确引导,造成农牧区文化建设步履维艰。相对来说,现阶段我市农牧民所从事的工作仍然是很繁重的,生活仍然是很艰辛的,为了生存、发展,养家糊口,抚养、教育子女,赡养老人,他们要耕耘,要养牧,要外出打工,因而无暇涉及文化领域,更无暇享受文化生活;留守在家的农牧民,年龄都比较大,文化程度都比较低,与文化生活更是无缘,只能在那几亩土地和草场上苦熬年月,不知何日是个头。新时期以来,我们的党和政府曾经关心过农牧区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农牧区文化建设有过一定的投入,但对农牧民从事文化事业引导不够,对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管理力度不够,致使农牧区文化建设不尽如人意,文化产业很不景气;农牧民依然只知道“经济”二字,却不知道有“文化”二字,只懂得享用粮食、乳酪做的大餐,却不知道还有一种大餐叫做“文化大餐”。精神文化的不足,反过来影响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看不到世界是多么美好、社会是多么进步,好像一切事情都是被逼无奈、被生活所迫才干的,显示出一定的不和谐因素。
    四、对农牧民的科技文化教育,仍只停留在扫盲这个层面上作原地踏步。我市两基达标以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又有了很大的巩固与提高,而扫除青壮年文盲却没有继续向纵深发展。近几年,虽然针对中青年农牧民进行过各种职业技术培训,但是这些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并没有多大提高。也就是说,没有培养出几个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来,也没有培养出几位诗人、小说家、编剧、导演、文艺家来。我市农牧民普遍存在的文化现状是:认不了几个字,读不懂文章;写不了几个字,一写就错别字连篇。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市农牧区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那么,怎样用全新的理念,在全新的起点上搞好我市农牧区的文化建设呢?党的十七大报告一再指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等等。关于如何搞好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的问题,报告也给指明了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实践证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其实,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非常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较为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我市农牧区在这方面则更为落后。
    下面是笔者根据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些设想:
    一、在加强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利用现有建筑设施,再增建一些设施,做好前期工作,为发展农牧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好基础。我市各个乡、苏木、镇都有被撤的中学或中心小学的校园,各个村、嘎查都有被撤的村小的校园,这些现成资源都不要急于出售或转让,而是把它们利用起来,变为乡、苏木、镇的文化中心和村、嘎查的文化中心。这些校园的房舍、设施都比较齐全:办公室仍然用来办公,图书室、阅览室仍然是图书室、阅览室(或改称农民书屋或牧民书屋),教室改建为活动室,礼堂或大会议室改建为影剧院;操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现在可以让给大人们去锻炼身体,进行体育比赛;远程教育设备可以下载党员教育、致富信息、农牧民培训、种养技术等资料供大家阅读、观看、学习、参考。一切房舍稍加修葺、装修即可,无需追求豪华、典雅。这样,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每个社区有文化中心。
    二、配置各种用于文化、艺术活动的软硬件设施。采用国家投入和群众集资两种渠道,购置桌椅、图书、报章杂志、影碟、电脑(可上互联网或远程教育网)、投影仪、健身器材等设备和资料;还要组建农牧业实验室,充实实验器材等。一些设备可以和别的单位交流使用,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这些都是最为关键的。
    据《半月谈》(2007年第 22期)报道:在广大农村,随着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面铺开,农民群众存在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等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由此笔者倍感欣慰。除了广播电视、图书、电影的覆盖面增大外,每个乡、苏木、镇,每个村、嘎查,以至每个社区,都可以成立一个公共网吧,接通互联网、远程教育网,充分利用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所有内容的服务。
    我们还可以创建农牧业科技实验室,供爱好农牧业科技的农牧民朋友搞科研用,其中应该有种植养殖、农医兽医、农艺园艺方面的实验器材、仪器和室外实验场地等。
    三、在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上,真正地把设施、设备利用起来,把活动搞起来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的中心与主题,是具体、细致的工作。光有了软硬件设施,有了干部和群众一致性的思想认识,但不去利用、不去活动,就一切都等于白搭。露天戏台或是小型影剧院,每逢节假日、农闲季节,要请来当地或外地的文艺组织前来演出;要差不多每个月放映一场优秀故事片、科教宣传片、电视剧等;文化室或是图书室,应全天对农牧民开放,让他们当场阅读或借回去阅读;展览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化学术展览,尤其是农牧业科技(包括新式农牧业机械)展览;实验室要提供给那些爱好钻研的农牧民朋友;篮球场、健身器材及活动场地、棋类活动室,更应利用好,让农牧民朋友们做到生产劳动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即劳逸结合)、平时锻炼与竞技比赛相结合;公共网吧要让农牧民朋友尽情地查找各种资料和信息,帮助他们发家致富,从而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四、边活动边要做好文化设施、设备、经费的管理、保管工作,一切要有专人管理。从初建到平时运作,都一定要做好具体的管理事务:
    1.年初要有全年的活动计划和发展规划,年终要有评估和总结。
    2.要建好各种档案,记好各种账目,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所有设施、设备,包括影像资料、书籍报刊、器械用具等都要有档案;收入、支出要有明细账;每次活动都要有详细记录,作为档案保存;做好各种图书、器材的借还手续,做好使用记录,最后归档。
    3.管理、使用好活动设施、设备和经费。及时收回借出或交流出去的设备、图书、资料等。
    4.乡、村、社领导要对科技、文化活动的内容、资料进行严格审查,网吧要安装好过滤软件;党员和普通群众也应参与监督与管理。
    五、关于农牧区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筹措问题。国家和市里面肯定有相关政策和措施,笔者在此无须赘述。
    总而言之,要想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就要搞好农牧区的文化事业,从而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洪流中,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殷实、身心更加健康,让他们为祖国和鄂尔多斯的繁荣、富强、文明、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新农村、新牧区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行则必果。

    作者:杜文华,达拉特旗蒙古族中学教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原载《鄂尔多斯学研究》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杜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