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研究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研究

我的南京知青老师朱元智

来源:《鄂尔多斯学拾集》2023年第4期 作者:康占林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4-16
摘要:1975年,我在鄂托克旗公卡汉中学读书,我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是南京知青朱元智老师。 公卡汉当时是个很闭塞的地方,我们很多同学连汽车也没坐过,对于南京女知青朱老师,我们都很好奇。第一节课,朱老师走进教室,边走向讲台边望着学生,我们都觉得朱老师看
        1975年,我在鄂托克旗公卡汉中学读书,我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是南京知青朱元智老师。
        公卡汉当时是个很闭塞的地方,我们很多同学连汽车也没坐过,对于南京女知青朱老师,我们都很好奇。第一节课,朱老师走进教室,边走向讲台边望着学生,我们都觉得朱老师看见自己了。然后,朱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一个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我们刚离开村庄刚开始中学的学习生活,这句话燃起我们的少年壮志。朱老师说,一天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学期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中学阶段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朱老师的语言这么清晰生动、字正腔圆,我们从没听过这么好听的普通话,我们不由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从开头就做个好孩子。我们也都不由得喜欢上了朱老师。
       四十多年来,我们每个同学都记得中学时代的第一节课。几十年后,在我们毕业纪念聚会时,一位同学模仿朱老师当年走向讲台在黑板上写那句话然后转过身来的样子,脚步轻捷,和蔼可亲,英气勃发,模仿的惟妙惟肖。我们看见朱老师顿时眼里噙满泪水。那是老师的青春,也是我们少年的启蒙时光。
当时教学条件很差,开学课本不全,语文课本迟迟未到。没有教材,朱老师自己刻钢板用油印机给我们油印教材装订成册。记得她给我们上的第一课是一首诗,现在只记得开头:
        “红日,白雪,蓝天,
        乘东风,飞来报春的群雁。”
        这首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的长诗,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使我们萌生了家国情怀,奠定了理想基础,这种报答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一直伴随我们成长,40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忆犹新。
        朱老师讲课特别有趣,她很喜欢提问,这些问题常常使我们顿悟,悟出的抢着回答,一时不会的反倒更有了兴趣。回首学习生涯,初中时期是我们最热爱学习的几年。一位女同学后来回忆说:听朱老师讲课,看朱老师讲课的样子,当时心里就想:“原来世界这么大这么美好,我长大了一定也要出去。”果真,那个年代,就数我们这个班走出去的人多。
        我们那时下课后都围着老师,不让她走,如果是其他老师的课,我们下课后就喜欢跑到老师办公室前面玩。农村孩子羞涩,不好意思进办公室,也不会表达感情,几十年后,我们又见到朱老师时,曾问过朱老师:
        “知道那时为什么我们下课后总要跑到老师办公室前面玩耍吗?”
        老师反问:“为什么?”
        “我们只是想看到老师,只是想让老师看到我们啊。”
        我们特别喜欢朱老师讲故事,每当晚自习下课,我们都要听了故事才肯回宿舍睡觉。上中学时学校已有了电灯,听前几届学长们说,他们那时都特意用小瓶子从家里装了煤油,轮流点亮晚自习的教室,在昏暗摇曳的煤油灯下,听老师讲古今中外的故事。老师有时也会讲故事吓唬我们,尖叫过后大家又笑成一团。
        20世纪70年代大家都很贫困,朱老师带我们班同学勤工俭学扣土坯挣班费,老师每次都赤着脚踩泥,一次老师觉得泥里小石子有些多,小石子多了会影响泥土的粘合性,老师用我们当地话说“碜大了”,我们都大笑了起来,因为老师把词用错了地方。只有吃过那个年代的面粉,才懂得什么是“碜大了”。
        那时看电影也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公社每有播放电影的时刻,学校会组织我们这些学生集体去公社广场看露天电影。学生、职工,家属,一起坐在广场上,就数我们班纪律好,同学们坐的比上课还端正。放电影前,朱老师带我们唱歌,我们唱的整齐又嘹亮,一首接一首,在公共场合,同学都不由的特别要给我们的老师长脸。
        说到唱歌,那时老师教了我们好多歌,还给我们排演过好多节目,舞蹈、小歌剧,独唱、对唱,还有大合唱《长征组歌》。毕业后,有一年我们班同学到贺兰山旅游聚会,朱老师千里迢迢前来赴会,我们集体唱起了《长征组歌》,唱着唱着,好像回到当年的教室,唱着唱着,朱老师把头埋进手里。我们唱的更来劲了,直唱得朱老师又笑着抬起头来。公卡汉人都是好嗓子,用朱老师的话说:唱的盖过中央乐团。
        内蒙古路途遥远,学生大多数是住校,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回家往返全是步走。同学中家远的距学校有五六十公里,这些同学星期天回不了家,很想家。朱老师自己离家千里,深知学生的情绪,于是和校领导商量,给每个星期天留校的学生争取到四两白面,并教我们这些孩子擀面条改善一下伙食。吃着香喷喷的面条,同学们喜在心里,笑在脸上。晚上,朱老师还组织留校的同学搞歌咏会或故事会,极大的抚慰了我们的思家之情。后来离家近的同学星期天也不想回家了,都想参加朱老师组织的多彩星期天。
        公卡汉的冬天很冷,学生宿舍都用野煤生火取暖。怕我们冻着,又怕我们煤气中毒,朱老师每晚都要检查宿舍,看煤炉封好了没有,看炕暖不暖。后来有了电,朱老师又给我们讲用电安全知识,告诫我们一定要时时注意安全。我们在贫瘠苦寒的公卡汉安然度过初中时光,一生心中都对老师充满感谢。
        1977年冬国家恢复高考,朱老师幸运的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南京。我们班同学每次全班聚会,朱老师都不远千里赶来和我们相聚。前些年我们班毕业40周年聚会,朱老师已70岁了,仍兴致勃勃的前来。朱老师一袭旗袍,上台致辞:
        “四十年前,我们相会在一起,我教你们知识,你们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你们憨厚腼腆踏实上进,你们不畏苦寒奋斗不止,我尽其所能绞尽脑汁花样翻新为你们活跃课堂,为你们增添乐趣,我们之间情深意切,每当看到你们的进步,我由衷的开心快乐,你们毕业于公卡汉这荒僻却无限温情的小乡村,四十年后,你们丰韵了,健壮了,成家了,立业了,在家是中坚力量,工作职场上顶天立地,社会活动中也小有名气,老师为你们欢欣鼓舞,当然老师也老了。这四十年,于你们于我,都是人生最重要的四十年。天南地北,沧海桑田,四十年来,有你们质朴醇厚的友情相伴,有你们时不时的电话问好、短信交流,让我不管在哪里都是满心的喜悦、满眼的光亮。”
        而今,我们好像又回到四十年前的课堂,一群乡村孩子的心灯被老师骤然点亮。那次聚会我们问朱老师,对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怎么看,没等朱老师回答,我们纷纷抢着说,反正我们是最最欢迎,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啊。南方大城市的知识青年给我们这些孤陋寡闻的“板儿”们带来了终生难忘的心灵洗礼、智慧明灯。
        无论过去现在,每当我们向别人说起我们的初中班主任、语文老师是南京知青,总带着几分炫耀的口气,也总换来别人羡慕的眼光。我和同学们都为我们曾受教于南京知青朱元智老师而自豪,为我们是朱老师的学生而骄傲。
 
        作者单位:鄂托克旗人大常委会
        来源:《鄂尔多斯学拾集》2023年第4期
责任编辑:康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