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路径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学研究专 作者:奇海林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8-1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提出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新时代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精神动力。那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提出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新时代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精神动力。那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路径何在?本文将进行深入阐述。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对于“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学术界普遍认同梁启超说,对于 “共同体”这个概念,学术界也普遍认同是舶来品。有人总结归纳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同界说。大致有几点:一是从纯粹的民族文化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将某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气质、价值观、共有意识和信仰、民族自我认同等进行归纳,据此还可以就不同的民族精神进行对比。每个民族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民族具有许多高尚的品质及宝贵的精神遗产——但这种民族精神的竞赛和展示有时会走向民族优越感和民族中心主义。二是从民族学、政治学等视角进行某一民族或民族国家一体的民族精神探析,这类研究即使是结合国家来研究,民族精神也是局限于一个民族。三是在研究多族群或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精神时,存在着以民族国家的理路去归纳、界定多族群国家的民族精神的倾向。例如有学者认为,美国的价值观应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基础,对美国国家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化表示忧虑。四是有关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精神,一些研究对特定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精神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但没有回答如何将多元与一体融汇在多民族国家民族精神建构中的问题,没有涉及现代多民族国家如何直面多民族、多元文化,协调多元与一体,建构民族精神共同体的路径的理论思考。五是民族精神共同体说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应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与现实,不再以一族一国的观点出发,即从族裔主义的路径归纳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精神”,而是以一种“共同体”思维,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上交流交往交融,经济上相互补充吸纳,政治上协力奋斗建构国家的共同经历、团结意愿等等“珍贵遗产”与“价值信念”作为“精神共同体”的结构性内容。除此以外,还有不少观点,如潘岳的“四点论”,即中华文明“政治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中华民族的定义:“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总人口133774.3万(2005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
        因此,我们在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概念时,既不要简单套用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四要素”说,也不应该简单套用西方民族学关于近代民族形成的有共同的血缘、地域、文化、语言、习俗、信仰等特征的“人群共同体”说。而应该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由“中华民族”和“共同体”两个概念组成的复合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包括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等具体类型。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二者在内涵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性,“中华民族”后面加上“共同体”所构成的新概念,虽然与“中华民族”内涵近似,但更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含义。中华民族共同体“彰显了构成中华民族的中国各民族不是机械共同体,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从逻辑结构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深化,以更为宏观的共同体理论来理解中华民族,凸显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从概念功能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各民族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结构性张力,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能够和谐共处的内在原因,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容与实质,有助于消解有关于中华民族的诸种论争。第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是一体,我国各民族是多元,多元共同构成一体。中华民族与我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即“一”与“多”的共生共存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内在结构,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的整体性、共同性和实体性的基本特征。第四,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限度和边界,共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创造中华文化、近代历史共同命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等构成性要素,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特征。第五,整体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诉求。首先,保证我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条件;其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当下,中国56个民族是一家人,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性特征的现实反映和未来愿景。第六,自信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强盛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实体共同体,也是一个价值共同体,更是一个历史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方式具有自生、自新和自发的特点,而非人为建构。中华民族在近代觉醒以来,人们就开始自觉地从历史的视阈看待中华民族。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的“自在”状态已经存在几千年了,而“自觉”则是近百年来的事情。而中华民族的“自信”应该从毛泽东宣告: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开始计算,也就70多年点时间。而今,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华民族的“四个自信”确实令世人震惊。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就是我国各民族在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亲缘体和有机统一体,凸显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和实质,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实体性和自信性等特征;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方面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夯实六个基础,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即“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推进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也有“五方面着手”说,即坚持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坚持“两个共同”目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基础;巩固“三个离不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严厉打击“三股势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稳定环境。还有“中华民族的双重属性或两个面向,同时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条路径。中华民族此种一体两面的性质,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将其作为文化民族和国家民族的双重属性结合起来,将其内生发展性与政治建构性结合起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条路径”说。
        还有学者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上,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全面推进、久久为功。一要坚持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路径;二要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经济路径;三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路径;四要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社会路径;五要共同营造美丽宜居的中华民族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生态路径。

        本文认为,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的生命线。认同是共同体的前提,没有认同就没有共同体;认同是共同体的根基,没有认同,共同体就是无本之末。共同体的本质是认同,通过“五个认同”培养和树立各族人民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
        一是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集中表现在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髓,爱国精神穿越时空,一直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历经磨难而不分裂就是最好证明。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56个兄弟民族也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的稳固统一。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强化国民意识,胸怀爱国主义。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坚决斗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当下和今后一个阶段,应十分注重“国家观”建设,尤其在大中小学生中间,要广泛开展“国家观”教育活动。
        二是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有共同认同的血缘融通、流动交汇有机体,是一个历经五千年风雨锻造而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29日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新时代民族观,应当始终坚持56个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民族观教育是全民族的大事,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群众要抛弃大汉族主义,始终坚持中华民族既包括汉族,也包括55个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共同体;少数民族群众要抛弃狭隘民族主义,始终坚持中华民族是我们56个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共同体。
        三是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解决文化认同问题重要而关键。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谈得上其他的认同。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首先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表现在对优秀的各民族文化的认同。费孝通曾经说过,各民族应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树立起强大的兴国之魂。
        四是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增进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首先必须锻造信仰认同。增进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其次要增强理论认同。当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各族人民群众的广泛共识。对一切违背和危害党的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是维护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人民群众的政治底线,坚决不能动摇。
        五是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首先表现为本质认同;其次表现为道路认同;第三表现为理论认同;第四表现为制度认同。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责任编辑:奇海林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