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应用服务

旗下栏目: 进校园 鄂尔多斯学研究中 进基层 进网络 进机关 进企业

一首美好人性的真情颂歌 ——长篇小说《王爱召之歌》评介

来源:未知 作者:潘 洁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0-29
摘要:从未见过武贵华先生发表文学作品。这次冷不防通过作家出版社推出他的长篇小说《王爱召之歌》,着实令许多朋友、同仁都大跌眼镜。小说写成之后,作者诚邀我们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朝鲁作序。出版发行时,自然要赠送研究会若干册,因此,本人得以先睹为快。

       

        从未见过武贵华先生发表文学作品。这次冷不防通过作家出版社推出他的长篇小说《王爱召之歌》,着实令许多朋友、同仁都大跌眼镜。小说写成之后,作者诚邀我们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朝鲁作序。出版发行时,自然要赠送研究会若干册,因此,本人得以先睹为快。驻会多年,结识不少新朋友,得到许多书、报、刊。每当收到大部头的专著、文集之类,翻一翻目录,最多选阅一二篇,便置入书柜,束之“高阁”了。拿到《王爱召之歌》,读完“开场白”,就怎么也放不下了。看来作者深谙章回小说的笔法,文字如行云流水,舒展流畅,人物都绘声绘色,有血有肉,故事则首尾相接,引人入胜。写的是鄂尔多斯的昨天,却也波澜起伏,悬念丛生,铺展开来,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绥西风情画。

        这部16万字的长篇,主题是歌颂人性,真善美的人性;同时描写爱情,被王权、宗教扭曲了的爱情。读着小说,如同跟随作者的笔游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绥远省西部:从后大套到水旱码头包头,从将军衙署所在的归绥,再到蒙汉杂居的鄂尔多斯,黄河两岸的社风民情,上层官僚的荒淫无耻,黎民百姓的冷暖忧乐,长工佃户的生存状态,滩上梁外的传说掌故、民族和睦的历史渊源;还有达准二旗农村的微小地名,呼包二市的商家字号,藏传佛教的仪规程序,古典诗词的名篇佳句;直至普通农家的膳食习惯、吸食鸦片的“工艺流程”,都写得纤毫毕现,惟妙惟肖,使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作者对旧社会妇女的悲惨遭遇,寄予无限的同情和怜悯,这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书中着墨最多的主人公“二老财”,出身于地主阶级,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她游走于上层社会,斡旋于王公、兵匪和下层百姓之间游刃有余,从当年五原县城毁家纾难,拯救全城黎庶,到来至伊盟后对租地户和家中仆人的关怀照顾,舍财救助,都体现了长工起家的乃父“王土地”开创的家风和王云青本人的美好人性。她家境富裕、锦衣玉食是实,但她的命运活脱脱一个走钢丝的艺人。万贯家财、姣好容颜,使她自然而然处在那个时代的风口浪尖。数不清的人在嫉妒她,算计她,以至一直与人为善的她,竟意外遭受牢狱之灾。遇上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王爷、将军,她都得无奈地“奉献”肉身。其实她一直向往纯洁的爱情,盼望过上平常人的生活。可是与她青梅竹马的张羽命运多舛,昙花一现;她深深钦敬爱慕的沙木特喇嘛却又像水中月镜里花一样可望而不可即。(沙木特怕惹祸上身,一直躲避着她,最终又不得不因此而远走他乡)。她对家人、佃户体贴入微,组成“命运共同体”,甚至把“情敌”贾芬召到身边,最后又委以重任,实在充满善意,用心良苦。本书假如早几十年问世,肯定被批为“阶级调和”,然而我觉得,围绕王云青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描写,不仅符合艺术规律,也完全符合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毕竟人性是与生俱来、普遍存在的。否则,人类社会就不会发展成今天的模样。《王爱召之歌》是史料价值、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完美统一。它填补了我市文坛的一个空白。虽然它的时空跨度不是很大,但它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时代,一种“旧社会”,一群让如今青少一代十分生疏的祖辈的命运。这显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写得出来的。一位哲人说过,学舞蹈越小越好,学写作越老越好。这当然是相对而言的。但是我觉得,像《王爱召之歌》这样精实、醇美的艺术作品,如今驰骋文坛的中青年作家是绝然写不出来的。武贵华1938年出生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从1956年参加工作到如今在鄂尔多斯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了近一个花甲子。从农业技术推广员做到盟农业局局长。在时间、空间、行业上,都同他写作的故事、描画的人物有着非同寻常的贴近性。他退休之后,“披阅十载”呕心沥血,为今人、后人留下了这部文学鸿篇,真是不鸣则己,一鸣惊人。我敢断言,这部书将广泛流传,备受尊崇,影响深远。

        读罢全篇,掩卷回味,“二老财”的拚搏奋争,到头来是一场悲剧。悲剧就是把世上美好的东西毁坏了给人看,往往比喜剧更能撼动读者的心灵。作者精心编织的这个阴柔的、凄美的故事,堪称塞外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结尾处“王云青出家”的艺术处理,是一种“悲中有喜”的暗示:小说第一回是“初识沙喇嘛”,起伏跌宕,千回百转,最后与意中人沙木特相携私奔,虽称不上“有情人终成眷属”,也不知前路如何,但她终于“得到了”心仪多年的“喇嘛哥哥”,虽然这是以了却尘缘为代价的。

        严格要求,最后王云青出家的安排还是显得突兀和匆忙。把环境的变化,心理的演进全都省略了,看后使人觉得有斧斫的痕迹。另外,书中白描、对话里都能找出一些当代词汇甚至网络用语,这多少影响了读者阅读过程中的真情实感。还有,后半部几个章回都曾出现的神秘人物杨三焕,其观念、形象、作用都同准旗、伊东民众中流传的杨三焕大异其趣,或者说对原有的人物形象做了颠覆性的改变。与其如此,不如给书里这个人物换个相近的名字,这样,可以使已经熟识老杨三焕的读者更容易接受。

        书前奇朝鲁所作的序言,对本书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其艺术特色的评价也十分到位,本文充其量是对该序言的一点补充。另一层意思,是借此机会,向蒙汉各界群众,全市广大读者推荐这部长篇,它绝对是人们了解鄂尔多斯昨天,认识鄂尔多斯今天的上好作品。顺便交代一点,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武贵华先生是本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是故,研究会将《王爱召之歌》视为研究会的创作成果,并为之举办了首发座谈会。

责任编辑:潘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