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论坛研讨

旗下栏目:

促进鄂尔多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与鄂尔多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6年论文集 作者:陈育宁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5-17
摘要: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我想结合今天的交流作一个发言。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讲到了对外开放战略问题。提到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构想,已经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各地各方面不断地规划、研究和完善,对这样一个构想的深远意义以及未来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我想结合今天的交流作一个发言。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讲到了对外开放战略问题。提到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构想,已经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各地各方面不断地规划、研究和完善,对这样一个构想的深远意义以及未来的历史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各地正在逐步地制定和落实一些具体的规划、具体的项目和具体的措施。应该说这个构想是中国全新的对外开放大格局正在形成,这样一个新的大格局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对外开放又整整提升了一个大的档次,表明我们国家承担了大国的责任,走向国际大市场这样一个新的时期正在到来,我们知道“一带”指传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沿途4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所以,中国在这个局面中承担起了大国的责任,同时也开始了我们国家一个崭新的对外开放,这也为我们从事学术理论研究包括历史研究、现实研究,提出了一个大命题,是需要深入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发起,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和酝酿,由内蒙古社科联、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联合举办了这次研讨会,汇集了各方面的专家来交流这个问题,发挥大家的智力作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是机不可失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60多位各地的专家学者,提交了50多篇论文,在今天的大会和小组交流中,大概有30多位专家做了交流发言,大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关注度相当之高,讨论也比较深入,涉及的面很广。有历史有现实,有探讨也有建议,内容非常丰富,有不少的借鉴和建议,很有价值,在会前朝鲁会长也提出来要把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整理,作为一种学术信息交流出去和各地进行交流,有一些要提供给领导机关作为咨询和参考,我认为这个措施非常有必要,也是我们的一个讨论成果,从会议发言交流和提交的论文来看,初步的梳理比较集中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问题
        丝绸之路的命名大家知道是1877年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写的一本《中国旅行的结果》中第一次提到这条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从历史形成开始,丝绸就是这条路上主要贸易的物品,那么各国特别是中国就把这个名称沿用了下来,从19世纪以后把他叫作丝绸之路,后来日本人认为丝绸之路给西方传过去丝绸,但是中亚一带的玻璃又从这条道路传到了中国大陆,传到了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所以日本学者有的有叫它glass输入之路,glass日文、英文都是玻璃的意思,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现在又把丝绸之路的概念整个的扩展开来,英文历史上形成的整个东西方交流的大通道都把它冠以丝绸之路这样一个名称。从这样一个视野上看,我们稍许加以概括,至少有四条这样的丝绸之路,早于张骞通西域的最早形成的丝绸之路,应该是草原丝绸之路,这条草原丝绸之路就是从蒙古高原到南俄草原一直到地中海,正好是北亚以南,北纬40°到50°之间,一个丘陵通道,在这个通道上,沙漠和高山比较少,相对来讲是一个通道,最早就是在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东西方的往来,而最早承担东西方往来的是游牧民族,最早交流的是草原文化,这是一条。第二条就是通常说的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张骞联络北方力量、西域力量攻打匈奴,而打通了这一条道路,走了十多年,两次出使西域;而后班禅又接着走,走下来的一条道路,经过河西走廊。第三条就是经过云贵川走的茶马古道。第四条就是泉州、广州到海上跨过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样我们把统称为海路、陆路这样几条道路都纳入到广义的丝绸之路范围之内,而其中草原丝绸之路作用特殊、时间久长,只是过去对草原丝绸之路的研究和认识有一些缺乏,往往被经过河西走廊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所淹没了它的一些作用。草原丝绸之路在这个地方形成,是有一些历史原因的,第一,自然形态,正好是北纬40°到50°之间多丘陵的一个通道,少高山、少戈壁、少沙漠,有利于打通,这样一个形态。第二,文化形态,正好东边连的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最早形成,西边是最早的罗马文化,这两种文化在道路上相碰,必然越来越多形成一种交流和吸引的作用,你越和他不同,不同质的文化越容易相互吸引,果然,丝绸就传过去了,那边的工艺品就传过来了,那么代表这个道上不同民族文化的各个民族也由此活跃起来了,文化形态,本来就有一种吸引力。第三,马文化在这条道路上起的作用,在最早的道路上,没有交流的载体,但是养马、驯马在中国很早,游牧民族使用马也是非常早,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流动性非常强,因此它在打通草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马的作用极其重要,没有马,草原丝绸之路开不了。第四,还有一种贸易引起了草原东亚人民最大的关注就是中国的丝绸,西周以前中国就养蚕,已经纺织丝绸,公元前传到罗马的时候,是宫廷最重要的奢侈品,引起了沿路的各个民族的喜欢,所以丝绸在这里成为一个共同的贸易产品,有了巨大的吸引力,这样对丝绸之路的形成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五,最重要的主动原因就是草原民族在沟通这条道路上所起的作用,草原民族的流动性、包容性还有文化的辐射性,都决定了它在这条道路上扮演了很重要的主角,从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看到草原丝绸之路起步是很早的,来往也是很频繁的,在整个大舞台上来看草原丝绸之路,功绩是非常大的,我和奇·斯钦老师还进行过交流,人们有时候用历史眼光看这个地区的问题的时候,放得不够开,西方的学者有一些我们要借鉴他们,他们看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不局限于某一个民族,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看的是整个中亚地区的文化心态,可能看得更广阔一点,用这种眼光来看草原丝绸之路,我们应当要充分肯定它的历史作用,对于贸易、文化的交流、经济的来往还有延续下来的传统,今天都需要来重新认识,能认识到它今天还能继续发挥作用,不过跟过去的载体不一样了,今天的道路已经有了现代化的通道和交通工具,对于这个走向来讲,实际上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候,草原丝绸之路是一个网状的东西,东西是一个主干道路,但从中国大陆的这个角度来看,东边有跨过燕山山脉到大同的这条线路,这中间经过内蒙古二连浩特恰克图一直到俄罗斯的,西边还有通过居延古道,经过居延古道的十字路口直接到哈剌和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网状,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李世民这个人了不起,被北方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称为天可汗的时间是公元646年;成吉思汗被尊为天可汗的时间是1206年。历史上各个朝代都修长城,用长城来隔离北方民族,而唯有唐太宗不修长城,他认为造成边外的原因是我们不能善待胡人,不能善待北方的少数民族,没有一个友好的姿态、宽容的姿态,所以他讲过去都是贵中华践夷狄,而我们要把他看成是一家人,我就是他们的父母,他都是我们的孩子,因此我不修长城,不隔离。他不隔离少数民族高兴,一高兴他从南到北修了一条大通道,从哪里走呢?从五原到哈剌和林,这就是历史上被叫作苍天可汗道,还修了南北道,这样实际上就是丰富了草原丝绸之路,也就是说在整个这片地区,东西和南北文化要注意研究南北文化的交流,不仅是东西文化,这样看来,草原丝绸之路原来是个如此丰富,方方面面都要深入的认识和加以研究,这是讨论者都涉及的问题,我在这里稍需梳理了一下关于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
        二、关于鄂尔多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问题
        这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个主题,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在此以前,鄂尔多斯和“一带一路”是什么关系,紧密不紧密,认识上还不是太一致,这里要涉及人们对“一带一路”的理解问题,那么“一带一路”是不是只是沿路的开发问题,现在逐渐地认识到它是整体上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的重新塑造问题,因此,不仅有关系,而且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从历史到现实,鄂尔多斯都与草原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文章指出鄂尔多斯是处于草原丝绸之路和南边的绿洲丝绸之路的起点或者交汇点的这样一个特殊地位,这个有道理。东西和南北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在这里有交汇、有交流,多方面地体现了丝路上的一些文化特征,就蒙古族本身来讲它在鄂尔多斯所保留的许多传统文化,表现的形态都集中地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许多特征,是我们这一支蒙古族队伍把草原上形成的文化带到了鄂尔多斯,不仅带来了,而且更多地保留下来了,传统的东西这个地区保留得最多,我们在解读鄂尔多斯学的时候已经作为鄂尔多斯学的一个基本特征都做了说明,他之所以形成学,第一就是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应该说它能够保留,体现在蒙古民族的身上,也就是丝路的交流带来的结果。因为蒙古民族本身就是汇聚了草原文化形成的一个集合体,当1206年蒙古民族形成的时候,它是蒙古高原上100多个操着蒙古语、突厥语,不同部落的民族汇聚而成。你说这个能没有关系吗?关系还是深层次的,它汇集了各民族而形成,鄂尔多斯继承和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所以说它与草原丝绸之路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也是鄂尔多斯文化的一种优势。我们要利用历史资源和历史优势,这是我们讲鄂尔多斯文化的时候如何和这个题挂起钩来。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大家认为这对于鄂尔多斯来讲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要树立这样一个观点。今年再一次来到鄂尔多斯的时候,非常明显地感到,鄂尔多斯正在出现一个改革深入的转机。有人讲,开始走出了低迷状态,也有人讲,开始走出了低谷,现在已经主动地在调整发展速度,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像非资源型产业大力倾斜,增强了发展的信心,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曾经一度的发展信心已经成了眼前的一片阴云,现在我们看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舆论中都在悄然起着变化,因为这两年研究会的活动每年都来,每年都有所感受,包括这次在康巴什开这个会,也是国务院批准建立新区以后,在康巴什看到了鄂尔多斯变化的一个缩影,正是这十多年,鄂尔多斯经历了疯狂发展、过速发展的这种迷茫,又被跌入了低谷,形成了一些非常严重的困难,就在最疯狂的时候,康巴什拔地而起,奇迹般在草原沙漠中出现了这样一座新城,当跌入低谷的时候,被人们指责为“鬼城”,现在再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已经感受到它的一种复苏、一种振兴、一种发展,这从2015年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这里召开,就已经给了人们这样的信号,2016年那达慕大会、创意文博会召开,更增添了信心,尽管有困难,但是发展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期待,现在更需要的是注入一种新的理念,走出这个低谷我们怎么办?选择一个什么发展模式和道路,现在机会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机会向我们走来,应该发挥鄂尔多斯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文化的优势创造新的业绩,这个新的理念和机会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带给我们重新大开放的理念,走出去的理念。在今天建设中俄蒙大通道的过程中,鄂尔多斯处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不是第一线,但是是最重要的动力后方,那么我们在这次会上听到了许多信息,包括建立新的国际航空口岸,建立综合保税区,鄂尔多斯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加强与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在能源化工、文化旅游、绿色农牧业等贸易合作,为“一带一路”延边沿线的城市提供优质的能源,提供高效的服务,为中俄蒙经济走廊大通道提供新的动力,鼓励鄂尔多斯的大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抱团参加基础建设,同时为自己的技术创新找一个提升的台阶,走出过去老的选择,所以,看来这是一个有所作为、有大作为的时机,这对鄂尔多斯本身来讲,我认为是一次重振雄风的机会。因此,首先要树立信心。除了树立信心,还要充分发挥鄂尔多斯文化的优势,实施文化先行。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草原文化、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祭祀文化,十多年来创造的鲜明的生态文化、草原旅游、成吉思汗陵文化等都是我们丰富的资源,而且经过这么多年来从内容、形式到品牌都已经形成,这些东西对草原丝绸之路沿线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也有着强烈的辐射力。人们来鄂尔多斯看什么,首先看成吉思汗陵、看草原。想想鄂尔多斯这几年的几个变化,在哪个地方张扬了鄂尔多斯,在文化上张扬了鄂尔多斯,在哪个地方让鄂尔多斯又一次闪亮,在文化上让鄂尔多斯闪亮。2015年的民运会就是一次极其闪亮的盛会,2016年的国际那达慕、文化创意和文化博览会,这正是让鄂尔多斯闪亮的地方,2016年的GDP没有下滑,略有增长,这个概念对于大众来讲,是有点模糊的、抽象的,但文化的靓丽是人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我认为这些文化先行的东西就是鄂尔多斯融入“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名片。拿什么去融入,进入“一带一路”文化就是名片,也是鄂尔多斯再一次振兴的兴奋点,文化在此显示了它的优势。所以有专家讨论建议要把发展文化产业紧跟上,现在这方面的差距还非常之大,要把它们一条一条理出来。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把挑战更强烈地提到日程上来,既要看到机遇和优势,更要看到困难,还要吸取教训,看到问题保持清醒、慎重决策。这也是我们作为研究者应当关心的问题,是题中应有之义,作为研究来讲,我们有的学者提出来不要跟风,要保持理性和科学,要求我们要敢于面对问题、面对困难,敢于正视有可能在发展过程中引发的新的矛盾,我们研究的任务更多的不在于宣传和解释,而在于解决尚不知道的,知道而不全面的,知道而有误的问题。因此,学术界的责任是重的,要求也是高的,一般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比如讨论中提到有人认为要看到农牧业依然是一个脆弱性,城市去库存压力依然非常大,依赖资源性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比较有效的改变,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任务还很重,而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现在还需要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举了这样一些例子,我们要保持一定的清醒,研究者应该面对这些问题,而不仅仅是宣传、解释或者是歌颂“一带一路”就怎么样,这是我们在融入“一带一路”中涉及的问题。
        三、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的问题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内蒙古是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重要的桥头堡,要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这次会议较多专家讨论的问题,特别是在这次会议上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由内蒙古财经大学牵头组织的中蒙俄经贸合作与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已经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批准,作为自治区一级的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协同创新中心是这几年我们在从事一些专题研究中的新的组织形式,在国家层面上也建立新的协同创新中心,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社科规划课题组共同组建,也是这样一个给予支持的创新中心。这个课题由财经大学牵头,他们在2013年就建立起来,今年作为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给予扶持,他们已经联合了国内一些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同研究中俄蒙大通道的经贸问题,就贸易、投资、金融服务多方面已经开展了课题研究,建立起这样一个重要的平台,他们的几位老师带着成果和我们进行交流,大家能够分享到一些他们的成果,也希望能够抓住这样一个机会,把这个平台建设好,承担起协同创新中心的职责。有的论文提出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俄蒙区域合作的一个门户,与中亚等国家建立联系的陆路通道,要加强这种联系的机制建设。机制建设很重要,在设施的联通上,在贸易的相互便利上,跨境合作上,人文交流上把机制建立起来。会上巴拉吉尼玛老师讲到的怎么样达到互惠和共赢,要有一个保证机制,不是一个简单做买卖的问题。也有人建议打通中俄蒙的金融通道,建立相互适应的金融体系,助推区域经济合作是当务之急,这个不解决,许多经贸方面的问题不好办。也有人建议要深化中蒙草原科技合作,这样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联盟。有的专家提出要拓展跨境经贸的文化产业,建立合作区域、产业园区、边境口岸的文化特区,创业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内蒙古文化产业应当向国际化发展,还有的专家建议在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有企业要发挥重要作用,要推进合作项目落地,现在这个差距依然比较大,改进中蒙俄三国经贸发展面临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完善,贸易的结构不合理,合作领域相对较少,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确实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发言中有人提出不可忽视对传统的中蒙俄茶叶通道的研究。我个人觉得万里茶道是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特别提出来对这条道路的一个称呼。过去邓九刚先生研究一直叫茶叶古道,这次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把这个名字给定下来了,叫万里茶道。这就是经过内蒙古走向蒙古、走向俄罗斯的这条历史上二三百年的茶叶通道,包括宁夏和西北的回族商人都是通过这条通道参与国际贸易,在中蒙俄经济通道的研究中,这个传统通道值得研究,也应该作为内蒙古这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个重点研究,对万里茶道的旅游资源的调查及旅游产业的合作,要有更高瞻远瞩的规划,所以中蒙俄通道对内蒙古来讲,大家认为也是一次重要变革,是一次大开放、大改革和大发展,将有利于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文化优势,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加快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应该说又是一次重要的机遇。大家讨论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我仅从以上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梳理,一定是不够完善的,挂一漏万的,有许多好的观点、意见和建议、讨论并没有能够完全归纳进来,但是这三方面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也是这次会议的一个明显特点,因为,大家在这三个问题上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了,当然要提出的。我们的研究还是初步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这个大课题、大命题中的许多问题更需要深入的调查、深入的思考,到那个时候会发现今天的迈步还是初步的,希望发挥各位专家的专业优势、研究优势,继续深入,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最后想对地方学说几句,地方学的建设是这几年来地域文化的一个提升和新的发展。鄂尔多斯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肯定。今天当我听了杭州学的发展以后,我感到我们要找到差距。G20峰会为什么在杭州召开,我认为与他们对这个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将来城市的功能和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杭州学国际城市研究中心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真是了不得,大家今天听了他们的介绍,这个中心2009年建立,就这么几年的时间,杭州市委、市政府这么重视,列为国家事业单位,他们自身有30多位在职专家,联络社会上50多位核心专家,已经建立了杭州文库,两宋史的系列研究,每年召开一次城市论坛,针对治理大城市所形成的城市病,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妥之处希望大家补证,谢谢大家!
 
       作者:陈育宁,宁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教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来源:奇朝鲁主编,《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6年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出版

责任编辑:陈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