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大辞典 《概论》 《成吉思汗文化丛 学术著作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报纸 最新成果pdf格式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中华地域文化发展概论

来源:未知 作者:刘开美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6-23
摘要:三国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首次分裂的时期。其中晋代皇朝建立,虽一度出现一统,但整个中华民族仍处在分裂之中;承晋而立的四代皇朝,因处于南北朝之中,更无一统可言。因此,此间是地域文化独立发展的时期。其间涉及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宋、齐

        三国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首次分裂的时期。其中晋代皇朝建立,虽一度出现一统,但整个中华民族仍处在分裂之中;承晋而立的四代皇朝,因处于南北朝之中,更无一统可言。因此,此间是地域文化独立发展的时期。其间涉及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北魏(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国。其文化发展内容就是地域文化表现形式。
        一、三国晋南北朝时期诸国与地望
        此间中华民族处于分裂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纷纷独立,其中以西晋和东晋十六国时期为甚。这里着重阐述十六国的史事与地望。
        (一)十六国形成背景。三国归晋使中国获得半个世纪的短暂统一。然而,太康元年平吴后所实行的官品占田和荫人以为佃户、衣食客的制度,使士族地主占田和荫庇人口的既定事实合法化,以致曹魏时的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地主独占高位的手段。为防止魏晋间通过宫廷政变实现地位更替之事重演,武帝即位后大封宗室。这使手握军政大权坐镇一方的封国王侯,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以致290年出现“八王之乱”。此时,各地吏治混乱,加之水利失修,连年天灾,大量人口开始流亡,社会经济严遭破坏,人民群众大量伤亡,统治机能从此瘫痪。于是,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纷纷暴动。同时,以匈奴人为主的内迁各族也酝酿反晋活动。最终导致西晋灭亡,于是司马氏政权偏安东南,史称东晋。从此中国又开始出现分裂局面。
        (二)十六国形成与地望。东晋建立后,与其几乎相始终的是“五胡十六国”的建立。“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成汉,前、后赵,前、后、南、北燕,前、后、西秦,夏,前、后、南、北、西凉。此间还有西燕和冉魏,只是一般未算在内。讲十六国为五胡,也并非其创始人都为胡人,其统治下的人民也以汉人居多。
        1.成汉与前赵。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割据政权是成汉和汉(史称前赵),是八王之乱时李特、刘渊起事演变而成的。303年李特子李雄攻下成都,次年称王,辖巴蜀之地,306年称帝,国号大成。308年李特侄子李寿改国号为汉。史家习称“成汉”。347年成汉被桓温所灭,立国44年。前赵创建者刘渊,其父刘豹,为匈奴左贤王,住晋阳(今山西太原南)。豹死,渊代为左部帅。八王之乱时,刘渊为北单于,都于离石。304年称汉王,308年改称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国号汉。刘聪即位时攻下洛阳,长安,大体统一中原。318年刘渊族子刘曜内乱中夺位,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329年前赵被后赵所灭。
        2.后赵。后赵为石勒所建。灭前赵后,北方大部获短暂统一。石勒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施汉学,建制度,固胡汉,励生产,稳定国家秩序。石勒去世后,石虎称王,北方人民又陷水火之中。349年石虎养孙汉人冉闵自立为帝,国号称魏,后赵即亡。仅过两年多冉魏就被前燕所灭。
        3.前燕、前秦与前凉。前燕起于辽西,灭冉魏后便占据北方黄河下游,与起于西方占有关中的前秦形成对峙。而河西走廊一带还有汉人所建前凉。前燕始创者慕容廆,属鲜卑族一支。333年,慕容廆死,慕容皝继立,337年即燕王位,342年建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慕容皝南败后赵,东兼高句丽,北取宇文氏,10多年内拓地3000多里,掠徙人民10万多户。慕容皝死,子儁继位,352年灭冉闵,自称燕皇帝,初都蓟城,后定都于邺,到370年被前秦所灭。前秦始创者苻洪,属氐族一支,趁后赵末年大乱自立。350年死,子苻健率众西入长安,占据关陇,次年自立国号秦,352年称帝。355年苻健死,子苻生立。因极为残暴,于357年被苻坚所杀。苻坚很能干,灭前燕后,于376年又灭前凉。前凉历时76年,是十六国中时间最长的国家。前凉被灭后北方统一。383年苻坚向东晋发动淝水之战,因操之过急而遭失败。
        4.后燕、南燕与北燕。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沦入分裂,形成燕、秦、凉。384年鲜卑人慕容垂自称燕王,据河北大部,386年自立皇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394年灭西燕。后燕全盛时,疆域南到琅邪,东到辽海,西到河汾,北到燕代,是十六国后期中原最强盛的一国。灭西燕后,慕容垂渡黄河而东,把疆域向南扩至今山东临沂、枣庄一带。当他征服北魏时,因用兵失败而死于归途之中。407年后燕末帝慕容熙被杀,后燕亡,立国24年。409年冯跋自称燕大王,史称北燕。他废除后燕苛政,务从简易;励行农桑,省徭薄赋,对当时辽西农业恢复发展有所促进。430年冯跋病死,其弟冯弘自立,称燕天王。436年冯弘在北魏屡攻之下弃城逃往高丽,北燕灭亡,建国27年。此前,后燕主慕容垂幼第慕容德,从邺城迁往黄河南岸滑台时,自称燕王。399年迁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改称燕皇帝,史称南燕。慕容德在位时重视盐铁之利。405年慕容德病死,兄子超继位。慕容超政治上毫无作为,在410年东晋刘裕征伐中被灭,建国首尾12年。
        5.后秦、西秦与夏。淝水之战后,羌族姚苌于384年自立。386年在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秦,史称后秦。396年死,太子姚兴继位。后秦也是十六国后期强国,全盛时疆域南到汉川,东过汝、颍,西控西河,北守上郡。姚兴时期,后秦申明律令,严惩贪污,打击豪强,重视农业,提倡佛教,翻译佛经,学术文化相当兴盛。416年姚兴病死,太子姚泓继位。东晋伺机进攻,内部争权夺位,417年东晋攻长安,后秦亡,建国32年。385年鲜卑族乞伏国仁聚众离秦自立,领秦河二州牧,建元建义,史称西秦。388年死,弟乾归继位。西秦最盛时,疆域西越浩亹(今青海乐都),东抵陇坻(陇山),北距河,南有吐谷浑。431年夏军围攻,西秦主慕末出降,建国47年。夏,为匈奴族赫连勃勃于407年六月所建,建元龙升。418年勃勃取关中,在长安灞上即皇帝位。大夏盛时疆域南阻秦岭,东戌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军力超过后秦。413年筑都城于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称统万城。425年死,子赫连昌继位。其后在与北魏交战中被俘,其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灭西秦后,在半渡黄河时遭吐谷浑袭击被俘,夏亡,建国26年。
        6.后凉、南凉、北凉与西凉。后凉为氐人吕光于386年所建,建元大安。389年,改称三河王。396年,称大凉天王。399年死,子绍立。经内部争夺,吕光弟子吕隆自立。403年吕隆向后秦姚兴投降,后凉亡。南凉为鲜卑人秃发乌孤于397年所建,他称西平王,后改称武威王,徙于乐都。乌孤时,广收各方人才。乌孤死,弟利鹿孤继位,徙居西平(今青海西宁),改称河西王。利鹿孤死,弟傉檀继位,改称凉王,又迁回乐都,后几经周折,奔降西秦。414年,南凉亡,建国19年。西凉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汉族世家、敦煌太守李暠于400年五月所建,自称沙洲刺史,称庚子元年。西凉初建都张掖,后迁都酒泉,疆域只有今甘肃的酒泉、玉门、安西、敦煌等县,是十六国中“地狭民稀”的一国。417年李暠病死,子李歆继位。420年为北凉所灭,建国计21年。北凉为临讼(今甘肃张掖南)卢水胡沮渠蒙逊也于400年五月所建,他自称车骑大将军,建号永安,是十六国中最后被灭亡的国家。北凉初在张掖建都,412年迁都姑臧,灭西凉后,取得酒泉、敦煌,占领河西走廊。全盛时拥有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西海(郡治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金城、西平、乐都等郡地,并交通西域诸国。433年,蒙逊病死,子牧犍继位。439年北魏大军包围姑臧,牧犍出降,北凉亡,建国40年。至此,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经过南北对峙,最终随着隋朝对陈朝的平定,589年二月南北朝归于一统。
        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表现
         这一时期地域文化在正史、方志与后世史籍中多有反映。
        (一)正史。正史中较完整反映了当时地域文化发展状况。其中有《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书》和《北书》等11部,将近占到二十四史中的一半,所反映的都是此间史事,虽其中无十六国专史,但其史迹也兼叙在《晋史》之中。
        (二)地方志。这一时期史事在方志中也有诸多反映。地记盛极一时,三国时有14种,两晋时有43种,南北朝时有50种。地方志也有所发展,三国时有蜀国谯周《益州志》和吴国韦昭《三吴郡国志》等4部;两晋时有常璩《华阳国志》、何晏《九江志》、常宽《蜀志》等12种;南北朝时有梁朝萧绎《荆南地志》、陈朝顾野王《舆地志》等9种。图经发展缓慢,存世仅有《广陵郡图经》、《幽州图经》、《齐州图经》、《荆州图经》等。这些方志本来就是独特地域文化的呈现,相关史实又为认识地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三)后世史籍。此时史事在后世史籍中也有不少反映。诸如隋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就包含萧梁、北齐时期社会、文化、思想等多方面一手资料;唐杜佑《通典》中,记录这一时期的内容,所依据者颇有今已亡佚的正史之外的资料;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三国两晋部分颇多当时得见而以后亡佚的史料;清王谟《汉唐地理书抄》中,辑有这一时期已佚地理书40多种;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录当时作者2417人,565卷;清、民时期程树德《九朝律考》中有晋、梁、陈、魏、北齐、周律考,全面考证了当时的法律。
        三、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特征
        (一)尚儒学。此时尽管处于分裂期,但诸多国家仍崇尚儒学。三国时无论是曹操欲统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蜀国以匡复汉室名义北伐中原,还是曹魏代汉、司马氏代魏导演“禅让”闹剧,都从一个层面反映了他们各自心中所不能回避的儒家“正统”二字。魏晋时玄学盛行,但洛阳城外无玄学,士子读儒家传习的经书,儒学传统地位仍在地方继续。《晋书·儒林传》所列儒林人物,都是地方上人。他们来自吴郡钱塘、巴郡临江、东海襄贲、会稽余姚、济南东平、济北卢县、高密淳于、上党、雁门、庐江潜县、弘农、东莞姑幕、鲁国、陈留、京兆、乐陵等地。家世好学,潜心儒术且有著述;教授生徒,有的多达数千人;传经授业,在地方很有影响。这说明魏晋时地方仍崇尚儒学。十六国时诸如刘聪所承前赵、石勒所建后赵、张轨所创前凉、苻坚所承前秦、姚兴所承后秦、沮渠蒙逊所建北凉、利鹿孤所承南凉、李暠所建西凉等国家乃至北魏孝文帝,都崇尚儒学,儒学在北方中原地区仍占统治地位。这说明尚儒学是这一时期地域文化的特点。
        (二)争一统。三国两晋虽是分裂期,但各国争一统的战事贯穿始终,大者达20多场。三国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六伐中原;东晋时祖逖首次北伐、庾亮庾翼兄弟北伐、桓温三次北伐,前秦苻坚发动淝水之战;南北朝时北魏南征、刘宋北伐互争一统,最终北周统一北方,隋取代北周灭陈实现一统。这说明争一统是这一时期地域文化的又一特点。
        (三)南开发。此时,通过曹操“唯才是举”、“屯田”农耕政策的实行,北方有了进一步发展。而蜀国“北定中原”、吴国“江南立国”政策的实施,以及晋朝偏于东南,客观上对西南、江南的开发起到促进作用。诸葛亮安定南方,为北伐聚集兵员财力的同时,增进了民族融合,使蜀汉势力大大向南推进,促进这些地带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而孙吴为实现江南立国,先后征服山越、蛮、夷诸族,逐步在其地设置郡县,将所征人员充当士兵或划归郡县当编户耕田种地,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快诸族开化取得成效。随着晋朝偏安东南,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加速江南土地垦殖和人口增长。到南朝时,江浙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东会稽地区,都成为著名产粮区。进而依仗长江水上交通,又使商业交换相应发展。中国与南海各地贸易,在宋齐时也有发展。这说明“南开发”已构成此时地域文化的特点。
        四、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成就
        这一阶段地域文化成就有诸多表现,这里仅就史籍著作与佛教石窟展开叙述。
        (一)史籍著作。除前面所述之外,其他史籍还有不少,诸如曹魏时刘邵《人物志》,是关于人伦鉴识的著作;晋张华《博物志》,包括山川地理知识、草木鸟兽虫、奇物异事、神话传说等,涉及社会风俗、民族、自然现象材料;晋葛洪《抱朴子》,其内篇是最早道家典籍,其外篇包含不少关于孙吴、西晋及东晋社会、文化、思想方面的一手史料;东晋干宝《搜神记》,大抵记神奇怪异之事,而故事背景及所叙细节,往往可供参考;梁朝僧祐《出三藏记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汉译佛经目录,其中译经人列传,是最早的僧人传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内容极为丰富,保存不少南北朝时的重要史料;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现存我国最早而完整的综合性农书,总结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经验,反映经济发展情况,保存大量佚书和民间谚语歌谣,为研究北朝农业生产提供重要史料。这一切从史籍层面足以看出当时地域文化成就辉煌。
        (二)佛教石窟。这一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兴盛发展时期,石窟被称为早期石窟。分布新疆地区的有16处,600多个,其中保存较好、时代较早的有克孜尔、库木吐喇、森木塞姆和吐峪沟等石窟,而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境内最大的石窟群,又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分布河西走廊沿线上的石窟,有敦煌莫高、安西榆林、玉门昌马、酒泉文殊山、肃南金塔寺和武威天梯山等石窟。陇东固原县,石窟风格与河西走廊基本相同,有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固原须弥山石窟,以及分布在平凉、庆阳境内以南北石窟为首的陇东石窟群20多处。分布中原北方地区的,以北魏大同云冈和洛阳龙门、巩县等石窟最为著名,其中云冈和龙门石窟,与莫高窟并列为我国三大石窟群。分布南方地区的,以四川石窟遗址和摩崖造像最为丰富,其近50个县市有比较集中的石窟摩崖造像,窟龛在10个以上的分布点达120多处,其中以广元千佛岩和皇泽寺石窟最为著名。这一切生动展示了此一期内地域文化中佛教石窟文化的风采。

        作者: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刘开美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