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大辞典 《概论》 《成吉思汗文化丛 学术著作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报纸 最新成果pdf格式

认真落实《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进一步打造阿尔寨文化知名品

来源:《第二届鄂托克阿尔寨文化高层论 作者:阿尔宾布拉格 人气: 发布时间:2013-05-10
摘要: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境内北部草原上。始建于北魏,兴盛于西夏、蒙元时期。阿尔寨是一座孤立突起的红色砂岩小山岗,洞口原有108穴,现有洞口67穴。内有壁画、塑像、浮雕等。石窟中的塑像等虽已无存,但许多石窟内保存有精美的壁画。壁画上还附

        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境内北部草原上。始建于北魏,兴盛于西夏、蒙元时期。阿尔寨是一座孤立突起的红色砂岩小山岗,洞口原有108穴,现有洞口67穴。内有壁画、塑像、浮雕等。石窟中的塑像等虽已无存,但许多石窟内保存有精美的壁画。壁画上还附有绘画内容的文字,有藏、回鹘蒙文和梵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状况。阿尔寨石窟文化对于蒙古族乃至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绘画艺术、宗教活动、民间习俗、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其保护和开发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阿尔寨石窟2003年3月由国务院特批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月,鄂旗人民政府会同市文化局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与北京建工学院城市研究所组织编制《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2005年10月国家文物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批复,同意颁布实施《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工程在时间上分四期实施完成,在内容上分本体保护、环境保护两大块。其中本体保护工程费用预算6230万元,环境保护工程主要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近年来,在本体保护方面组织实施了总额达1200多万元的三期危岩体抢险加固工程,新修了石窟廊道、台阶、观望亭,完成了安防系统工程、标准化网围栏工程。基础设施方面通路、通电、通讯及游客服务宾馆等都已完成建设规模。

        阿尔寨石窟遗址所在地区属于草原荒漠化地带。其气温干燥,年降水量少。因多年不合理放牧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遗址周边地区呈现草原退化现象和局部地区沙化现象,草原动物种类减少,草原生态环境和景观特色呈衰退状态。环境保护方面,《规划》中提出重点保护范围、一般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影响区四个区域。(1)重点保护区,其面积为14平方公里,将石窟周围的古塔、古井及成吉思汗射箭处划入重点保护范围内,在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取土、挖沟等改变现有地形、地貌的活动;禁止修筑房屋、架电杆等新建一切现代人工设施;遗址附近的牧民近期内(2010年以前)迁出,其住房与草场另行安排;严禁占据洞窟遗址作其他用途。(2)一般保护区,其面积为33平方公里,在保护范围内不得建造现代建筑物和工程构筑物。保护范围内可以进行人工绿化,以草地为主,兼植灌木。禁止从事改变现有地形和地貌的建设活动,保护原有地形地貌。保护区内道路路面禁止使用混凝土、沥青等现代建筑材料。采用当地石材铺成“生态路”路面。保护区内的牧民住房全部迁出。服务性设施应采用可移动式,并具有蒙古民族风格。在保护区内的有关设施建设,必须按《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进行上报审批。(3)建设控制地带,其面积为方圆350平方公里,本区域把遗址周边4个古代庙宇划入范围之内。该地区内应保持其草原土地性质,不再进行现代农业耕种,控制区内的牧民在近期内全部迁出,以保证建设控制地带内草原恢复的速度。为遗址展示和旅游需建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4米。其外形具有蒙古族传统风格。(4)环境影响区,由于石窟遗址位于广袤的大草原上,其视野开阔,景观壮观,其东、南、北三面为一望无际的草原,西部20公里处的乌仁都西山形轮廓清晰,是重要的景观特色。北起蒙西镇(碱柜),南至棋盘井镇一带山区为煤矿区,应严格控制其在山区东部修建厂矿企业,以免破坏景观。《规划》要求四周约18-20公里范围内为环境影响区,其范围约1043平方公里。《规划》要求环境影响区内牧民住房为单层,尽量保持草原牧民特色。禁止种植粮食作物,保持草原风貌,禁止修建工业项目,西部山区禁止开山采石、开矿和建设生产设施。在具体工作中,落实《规划》难度大、困难多,尤其迁移牧民异地安排,进度很慢。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阿尔寨石窟,因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水蚀作用,使山体四周的岩体破碎,结构疏松,构造裂隙、卸荷裂隙及层面裂隙交错切割,使石窟依存的山体呈巨块状脱离,已发生多处崩塌。现存山体继续出现多处危岩体,严重地影响洞窟的整体稳定性。石窟岩体稳定性病害是石窟面临的最大问题,如遇地震等异常自然灾害,则有可能出现岩体和石窟大规模崩毁,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遗址所在的鄂托克旗是西北冷空气路经的门户,加之气候干燥,沙漠多,下垫面疏松,周边植被遭受破坏,随风而至的沙暴强、对独立且四无遮拦的遗址有极强的破坏作用,洞窟受来自西、北向风沙的侵害,山体周边有不同程度的砂石堆积,中下层洞窟已被掩埋,近期又有几座洞窟被沙填塞。

        由于砂岩山体的岩石不适于雕刻,洞窟采用泥塑佛像和绘制壁画的方式表现佛教的相关内容。现存石窟中的塑像等虽已无存,但许多石窟内保存着近千幅精美的壁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瑰丽多彩,是该石窟最有价值的文化艺术遗产。但是石窟长期以来遭到人为破坏,人为刻画损伤、烟熏破坏等。其中烟熏破坏,在壁画表面形成一层油渍污垢层,破坏了壁画的清晰度和完美感。自然应力也是造成壁画病变的主要因素。强力的风沙冲刷洞窟内的壁画,造成壁画难以挽回的“硬伤”。有的甚至造成壁画附着面层脱落。自然环境的影响,使洞内壁画表面发生起甲、酥碱、霉变、空鼓、地仗层脱落等严重病变现象,影响着壁画的保存。

        本体保护方面,《规划》要求,根据石窟实际情况应及时采取抢救性加固措施,建立危岩体观测点,组织专家专题研讨论证会,研究石窟区因地质病害所造成岩体结构疏松、裂隙扩展、岩体崩塌等危及石窟安全的问题。危岩体加固时,根据不同破坏类型选取适当的工程加固措施。考虑到阿尔寨地区岩石风化程度高,岩体破碎,在锚杆加固的同时,结合水泥槽网或钢配合使用。危岩体加固的同时为了保持文物遗址的历史风貌,小面积的加固面也进行了“做旧”处理,尽量保持石窟区岩体的风貌。若加固面较大则采用明显区别于原物,使之明确区分文物本体和加固保护的不同特点。石窟岩体所有泥岩软弱夹层的风化凹槽均进行填充,以防其进一步被剥蚀,形成新的危岩体。石窟岩体裂隙构成岩体的渗水梁道,造成石窟内渗水病害。工程对岩洞的裂隙进行调查、监测并记录在案,分清已有裂隙、新生裂隙的部位、状况及扩展趋势,制定应对技术方案。为防止雨水渗入岩体,将采取地表防渗措施。对洞窟内存在壁画进行考古学研究和对破损、污渍损伤的壁画进行修补。工程在进行修补和壁画完好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数字技术。但必须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定应急技术预案,防止考古性破坏。

        阿尔寨石窟遗址是中国境内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草原石窟寺建筑群。石窟内保存2000多平方米壁画、大量的回鹘式蒙古文榜题和梵文、藏文榜题,窟外有20多座浮雕佛塔,是世界上保存回鹘文榜题最多的一处遗址。窟中保存的近千幅壁画,历史悠久、书法精湛、瑰丽多彩,是该石窟最有价值的部分。尤其是反映当时蒙古族社会生产生活的世俗壁画,如蒙古骑兵渡河图、手持法器的男女双人舞密宗图、独女弹奏琵琶图、蒙古贵族布施图等,是了解当时蒙古族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的第一资料,最为珍贵。阿尔寨石窟遗址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是石窟文化、蒙古文化的重要遗址,对我国晚期石窟寺的形成,对研究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佛教艺术史、中国美术史都有重要价值。阿尔寨石窟遗址是草原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和不可代替的宝贵资源,是全人类共同财富。我们要认真落实《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全面、有效地保护好文化遗产,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打造阿尔寨文化知名品牌。

 

        作者单位:鄂托克旗阿尔寨石窟研究院

 

责任编辑:阿尔宾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