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一行专程前往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镇平安村参观哈尔滨知青文化博物馆,看守博物馆的是博物馆馆长王怀信的小侄子,他告诉我们,该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2月27日,该博物馆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收集展品6000余件,知青日记、家信、老照片、生活用品……这些大大小小的展品,每一件都凝结着王怀信馆长的心血,珍藏着一个个难以忘怀的故事。
展览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开始,介绍了成千上万大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动人故事;在“千锤百炼”篇章中,介绍了梁晓声等城市知识青年是如何在黑土地上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传奇故事;在“记忆青春岁月”篇章中,讲述了几百位曾经有过在黑土地上插队落户印迹的知识青年是如何回忆当年那段疾风暴雨中淬炼人生的故事和回城后又如何与第二故乡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一件件旧物件,仿佛让参观者回到了那个史无前例的火红岁月,集体劳动,城乡交融,“城市娃”一夜变成“庄稼汉”,可想而知那种磨炼是多么艰辛又更加艰难;一幅幅旧照片,直面告诉人们“城市娃”是多么稚嫩可爱,而乡村劳动是多么需要吃苦耐劳、吃皮耐厚;一段段解说词,令人无限感慨,令人更加沉思,令人悲喜交加,令人流连忘返……
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我国东西南北中城市里知青下乡劳动这件事,虽然时间在流逝,可人们心中并没有淡忘这段历史,而随着人们历史观的不断升华,正确对待历史现象的水平逐步提升,城市知识青年带给边疆、带给农村牧区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资源、人生价值等,特别是跨越式改变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生活和人的素质,这应该是千百万知识青年贡献中最为宝贵的一笔,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演进,极大地加快了这些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而农村牧区艰苦环境、艰辛劳动、艰难险阻磨炼出一代栋梁之材,他们中既有担当国家重任的领袖人物,也有改革开放中勇挑重担的企业家,还有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更有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人和一线劳动者。他们与共和国同龄,他们是共和国建设的参与者、劳动者、见证者,他们有幸成为共和国城乡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共和国应该记住他们,讴歌他们的奋斗足迹,这也许就是这个博物馆存在的最好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