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杭 锦 与 车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3年第 作者:薛埃荣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1-04
摘要: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少昊驾牛,禹时奚仲驾马。鄂尔多斯杭锦旗与车也有历史悠久的渊源关系。 杭锦,是一个古部落名,系突厥语,意为车。杭锦,《蒙古秘史》称其为康邻,汉文献中译作康里泥、康里、杭斤、杭锦。杭锦名称与车的关系,最直接的渊源至少

        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少昊驾牛,禹时奚仲驾马。”鄂尔多斯杭锦旗与车也有历史悠久的渊源关系。
        杭锦,是一个古部落名,系突厥语,意为车。杭锦,《蒙古秘史》称其为康邻,汉文献中译作“康里泥”、“康里”、“杭斤”、“杭锦”。杭锦名称与车的关系,最直接的渊源至少有三个:
        一、造车部族——高车(铁勒)
        《北史》卷八《高车传》说:“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好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中原)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甥也。”
        史家考证,丁零、狄历、敕勒、铁勒均为Tolos一字的同音异译,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丁零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与匈奴族同时兴起,是活动在我国古代最北的一个游牧民族。这些部族,是同一个族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他们都曾经在今天的杭锦旗境域生活过。
        高车在北魏时期有一部分游牧于今贝加尔湖附近,大部分游牧于今土拉河以西一带,随后又继续向西发展,今新疆布伦托海周围地区也成为他们游牧的范围。五世纪二十年代,北魏道武帝拓跋焘把贝加尔湖畔的数十万落高车人,迁徙到漠南“东至濡原(今河北丰宁县西)、西及五原阴山,竟三千里”的地区,漠南一带成为高车人的聚集区之一。
        高车是一个庞大的部族,《北史·高车传》记载有“六氏十二姓”,人口众多,北魏登国四年(公元389年),高车部众有十万余落,以每落(户)五口计算,当时不下几百万人。公元471年发生的高车人反抗北魏统治的“六镇起义”,其中就有在今杭锦旗境内的沃野镇的敕勒人参加。到北魏明帝(公元516~528年)初,高车为柔然所败,高车政权崩溃,部众尽归压哒,后被突厥所灭,高车世系从此中绝。
        高车人没有自己的文字,美国的麦高文(W.M.Mcgovern)认为,“高车人和匈奴人所说的是一种较古的突厥语”。
        英国学者巴克尔(E.H.Parker)在《鞑靼千年史》里说:“康加里(Kankalis)一辞,在匈奴时称为丁零,在后魏时代称为高车,突厥时称为回纥,入元又称为康里(Kenkly)。康里为突厥语,亦有‘车’之义也……五世纪始有高车之名。”又说,“考之突厥语,高车之本音康里(Kankly)仍具‘车’之义,在成吉思汗时代,中国史集中直译之曰‘康里’……由此观之,更可泛言:凡在大漠以北……用车之匈奴人与突厥人,在早期中皆可据而名之丁零,继而始名高车,其后又曰铁勒。”我国学者洪钧在其《元史译文证补》中也认为,康里别做康邻,为古高车之后。
        由此可见,高车这一名称,原为突厥语Kankly或Qangha一词音兼义的汉译,并非族称。因其在交通运输上使用高车而得名,外族人就以此车名意呼曰:高车。
        北魏把归附的东部高车数十万落,从贝加尔湖附近迁徙到东至濡原、西至五原的阴山一带,到五世纪中叶,漠南高车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漠南地区是当时高车人聚居的地方,故他们把这一带称为“敕勒川”。当时流传下来的一首敕勒民歌,正是漠南地区畜牧业兴旺发达与高车人勤劳豪放性格的真实写照。歌曰: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草原游牧民族的独特地理环境,他们使用的车“车轮高大”才可以在“水草丰美”的草原上“畅通无阻,”“辐数至多”才能够“负重前进。”
        二、沙漠部族——库莫奚(部落稽)
        库莫奚一词是鲜卑语音译,为今天蒙古语“沙”、“沙粒”、“沙漠”的意思。从含义揣测,这一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到隋代时,省去库莫,单称“奚”,此后单一的“奚”字就成了族称。笔者认为,库莫奚就是今天库布其沙漠名称的渊源。
        库莫奚族称始见于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然而这一称号的出现,应在四世纪中叶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后不久。自此以后,史书上有了不间断的记载,直到十三世纪其族名才消失,前后存在近千年。
        另外,当时生活在北方还有一个部族叫步落稽。库莫奚与步落稽,都是中古时期的北方民族,并且都浮现于东晋十六国,又都一直延续到唐代以后,不过两者在地域上却不相邻接,一处东北,一处西北,分别属于鲜卑集团(“虏部”)和匈奴集团(“胡部”),原本并没有多少联系。然而从唐代开始,尤其自安史之乱以后,两者似乎开始发生了若干联系,步落稽之名逐渐消失,而其种族与文化则有若干融入库莫奚之中。
        有意思的是,库莫奚人也善于制车,史称“奚车”。
        由于契丹建国后迅速封建化,历代契丹贵族重视发展农业,奚人在这一潮流中虽然尚未完全脱离畜牧生活,但经营农业的越来越多,而且将土地租给汉人耕种。早在唐末,西奚已“颇知耕种,岁借边民荒地种穄”。到了辽圣宗时,北宋王曾出使契丹,进入奚境看到“居人草庵板壁,亦务耕种”,且“善耕种”。60年后苏颂出使契丹将途中所见作诗描述:

              农夫耕作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
              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
              田畴高下如棋希,牛马纵横似谷量。

        又在诗下注说,“间之皆汉人佃奚土”。手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所制大车闻名于世,誉称“奚车”;时“契丹之车,皆资于奚”。可见,奚族在辽代部落组织虽被契丹贵族分割得七零八落,但其社会生产却比前有了很大发展。
更有意思的是,库莫奚人与高车人发生了关系。
高车是汉代匈奴北方的丁零后裔,所以被南朝称作“高车”,缘于其擅长制造高轮大车的技艺。无独有偶,库莫奚也具有与此相似的特殊技艺,唐宋间,奚人所制大车赫赫有名,世称“奚车”,当时“契丹之车,皆资于奚”(沈括),就连辽国皇帝出行也经常乘坐“奚车”。在这里,我们又一次注意到高车与库莫奚之间的密切联系,两者皆为造车高手。
        《北史·高车传》:“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俗不清洁,喜致震霆。”《隋书·北狄传》:“奚本曰库莫奚,东部胡之种也……其俗甚为不洁,而善射猎,好为寇钞。”
        在这里,我们发现高车有“不洁”之俗,而库莫奚同样俗好“不洁”。此外,柔然似乎也同样有此习俗。《魏书·西域传》:“悦般国,在乌孙西北……与蠕蠕结好,其王尝将数千人入蠕蠕国,欲与大檀相见。入其界百余里,见其部人不浣衣、不绊发、不洗手,妇人口舐器物……乃驰还。大檀遣骑追之不及,自是相仇雠,数相征讨。”
        考虑到柔然国中以高车部落为主,尤其是与悦般相邻的西部更是高车的天下,所以此处提到的具有“不洁”习俗的“部人”更有可能是高车部落。于是乎,“不清洁”这一共同的习俗又一次将高车与库莫奚联系起来。
库莫奚与高车之间的这种特殊联系究竟从何而来?注意到库莫奚在独立见世之前,曾经与契丹一同附属于东部鲜卑的宇文部之中,后因宇文部被慕容部击溃,库莫奚同契丹遂从宇文部中分离出来(也有部分氏族为慕容部收降,如屈突氏正是在此时进入慕容国中后转归北魏),后来又被拓跋珪击破,库莫奚与契丹从此“分背”,各自走上独立发展之路。这宇文部的来源之中,实含有相当多的高车成分(周一良)。宇文氏曾经是库莫奚的主人这一事实,同宇文部与高车部落有关这一论点结合在一起,便可以解释以上指出的库莫奚与高车之间的这种特殊联系。
        北朝时期,漠北是柔然的世界,漠南则是高车与库莫奚的天下,北齐文宣帝高洋曾北讨库莫奚于代郡,掳获大批牲畜,可见当时库莫奚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并且将势力向西延伸到河套一带,则其与步落稽的接触在此时已有可能发生,而其与高车的联系自然更加密切。在突厥崛起之前,北朝统治者多次北向征讨柔然、高车与库莫奚,故而其一部分部落已开始分化重组,库莫奚也不例外;而在突厥崛起之后,上述部落悉数收归突厥统治之下,库莫奚也于此后分为独立发展的两支。留在东北松漠故地的是库莫奚本部一支,他们虽被突厥征服,但并未突厥化,而是与契丹一起活动于幽燕长城内外。其中进入内地的一部分为唐朝收降、征用,一部分却加入安禄山的亲军“曳落河”,后发展成为“安史之乱”叛军的主力,最后又以河北藩镇的形式接受招安,继续担负起抵御化外“两蕃”的重任,五代宋初之后,这些“城傍”奚人及其后裔便逐渐汉化了。那些未进入内地的奚人,则主要被相邻的契丹人吸收,加入到辽朝的统治阶层之中,辽亡时曾试图建立国家,旋即失败,后被金国征服,他们的结局是女真化,或者汉化。还有一部分奚人,出现在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团之中,他们与沙陀人及昭武九姓粟特人发生了一定的融合,其中一支留居漠南,与塔塔尔人融合后发展为汪古部,后来归降了蒙古人。
        三、精英部族——康里人
        康里作为部族名称,最早记载出现在敦煌藏经洞藏文写本上。据拉施特《史集》记载,康里与哈剌鲁一样,属突厥人的一支。游牧于阿尔泰山以西乌拉河以东至咸海东北地区,南部则与中亚河中为邻。据《金史》、《世界征服者史》记载,至12世纪时,康里个别部落曾臣属于西辽和金朝。
        13世纪初,康里人除居乌拉河以东、咸海以北地区外,其领地还扩展至伊塞克湖和楚河一带,波斯、呼罗珊及河中地区也有大量康里人居住。当时,雄踞中亚两河流域的花剌子模国秃儿罕可敦专权擅政,她是康里伯岳吾部族人,信任重用出身与康里部的人,康里人便大量南下进入花剌子模国,其男子多服役于花剌子模军队。花剌子模国土地辽阔,盛兵达40万。史载,当时在撒马耳干驻防的11万军队中,康里人就有6万。
        据《世界征服者史》记载,随成吉思汗的西征和对诸多“毡帐部族”的逐步统一,康里部遂成为统一蒙古的一员,康里人的居地主要在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同时,由于蒙古人军事征服和扩张的需要,大量康里人开始东迁。由于康里人睿智多谋、英勇善战,在成吉思汗西征南下过程中,康里人攻城拔寨,立下了汗马功劳。东迁的康里人在元朝建立后,这些康里将士一部分留探马赤军内镇戍边疆、屯垦拓荒,大部分充于宿卫军中,而且多充于怯薛中(怯薛出身被称为“大跟脚”,在元代其地位最为显赫。),在枢密院专设有康里卫,以备宿卫,是元朝侍卫亲军中重要的力量。他们服务于皇帝的鞍前马后,地位很高,是当时进官入仕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元代,康里人出将入相、人才辈出,在明初宋濂等编修的《元史》中,康里人有专传的就有13人。
        16世纪下半叶,鄂尔多斯万户之下就有康里部与达拉特部后裔为核心组成一个地缘、行政单位——鄂托克,驻牧于今陕西省神木、榆林边墙之外。鄂尔多斯万户归附清朝之后,清朝统治者于1649年将康里部单独组成一个札萨克旗,称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俗称杭锦旗,隶属伊克昭盟。旗地辖今杭锦旗大部以及五原县、杭锦后旗的一部分,1953年,杭锦旗一分为二,原杭锦旗北边设立杭锦后旗,隶属巴彦淖尔盟,其余地区属今杭锦旗。
        综上所述,杭锦这个名称是康里的意译,最早起源于丁零、高车等游牧民族使用的一种“车子”发出的“坎坎”的声音,当时的人用这种声音代称使用高车,活动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公元9世纪,出现了康里部的记载,属突厥人的一支,康里成为一个部族。元代,康里部成为蒙古帝国的重要成员,为蒙古帝国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清时期,康里部驻牧于今鄂尔多斯地区,1649年,康里人组成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即今天的杭锦旗。

 

参考书目
       1.《魏书·世祖记》
       2.《北史·蠕蠕传》
       3.《北史·高车传》
       4.《乐府诗集·敕勒歌》
       5.《突厥史》,林幹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中亚古国史》,美国麦高文著,章簨译(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7.《鞑靼千年史》英国巴克尔著,向达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8.《试论历史上的高车——兼谈高车是维吾尔族的远祖》,张炼著,(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四期)
       9.《沙漠部族——库莫奚》,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
     10.《杭锦部渊源》,孟克

  作者:杭锦旗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史志办主任

责任编辑:薛埃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