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历史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汉代古墓群

来源:《大美伊金霍洛》 作者:庄国瑞、陈静编著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05
摘要:汉代墓葬在鄂尔多斯各旗均有,截至目前在伊旗境内确定的汉代古墓葬、古墓群有40多处,有代表性的如:1.位于合同庙乡政府东的耳字梁汉墓群,约20000平方米,有竖穴土坑墓、竖穴木椁墓等,出土器物有泥质灰陶罐、铜五铢钱、铜盖弓帽、铜带钩、铜镜、铁剑等,地

        汉代墓葬在鄂尔多斯各旗均有,截至目前在伊旗境内确定的汉代古墓葬、古墓群有40多处,有代表性的如:1.位于合同庙乡政府东的耳字梁汉墓群,约20000平方米,有竖穴土坑墓、竖穴木椁墓等,出土器物有泥质灰陶罐、铜五铢钱、铜盖弓帽、铜带钩、铜镜、铁剑等,地表暴露粗绳纹筒瓦、板瓦、铜器、陶器、铁器等遗物。2.位于台吉召乡阿格图村三社西汉中晚期的阿格图墓群,面积约0.3平方千米,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墓穴开凿于砂岩中,形制规整,少数规格较高的墓葬有长斜坡墓道和木椁,出土器物有陶罐、陶盆、陶釜、陶香壶、漆耳杯、漆盘、铜带扣、铜五铢钱等。3.位于哈巴格希乡马王庙村七社的梁玉山圪旦汉墓群,面积约24000平方米,共发现10余座带封土堆的土坑竖穴墓,均规模较大,其中最大的一座墓葬墓室面积约100余平方米,封土堆残高约10米,墓室内木棺、椁并存,木椁四周有约1米厚的木炭层,其余墓葬墓室面积均在40平方米左右。1995年被盗掘,案发后,伊旗公安部门迅速侦破该案,抓获罪犯2名。出土器物有青铜鼎、铜壶、铜釜、铜方壶、铜镜、铜盘、铜小盆、铜炉、铜箍、铜叶、铜泡钉等。汉代墓葬遗存数量较多,至少说明以下问题:
        一、秦汉时期包括伊金霍洛旗在内的鄂尔多斯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为便于统治,在国家疆域中设置36郡。当时匈奴势力强大,经常率部攻打秦王朝北部边境,鄂尔多斯地区恰为建都陕西咸阳的秦王朝的北大门,这对秦王朝造成很大威胁。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朝派大将蒙恬发兵30万,攻打匈奴。蒙恬大军横扫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北部边疆,匈奴无力抵挡蒙恬的军事力量,向北退却了700余里,从此,秦王朝的势力占据了鄂尔多斯地区。鄂尔多斯所辖范围划在不同的郡中,北地郡(包括今鄂尔多斯西南部至宁夏以东地区)、云中郡(包括今鄂尔多斯东北地区)、九原郡(包括今鄂尔多斯北部)、上郡(包括今鄂尔多斯东南部地区),伊金霍洛旗在上郡的范围之内。
        史料中记载,此时的鄂尔多斯地区的称谓有两个,即“新秦”和“河南地”,《河套图考》载:“三十三年,蒙恬逐匈奴,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统谓之新秦。河,即黄河。是时套内及套外,近河之地皆为秦有。故长城环于套外。新秦,套内之总名也”(杨芍坡《河套纪事略考》,见陕西省通志馆印《关中丛书》)。秦始皇为了更好地控制和开发鄂尔多斯地区,把部分秦国的罪犯和居民迁徙到这里垦田耕植。《汉书·食货志下》引应劭注云:“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四方杂错,奢俭不同,今俗名新富贵者为‘新秦’,由是名也”(《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62页)。公元前207年,秦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在动乱的政治局势中,镇守上郡的蒙恬被赵高和秦二世胡亥阴谋逼迫而自杀,原蒙恬统帅的数十万军队,从长城一线的驻守阵地被撤出去镇压农民起义。秦始皇费了很大力气从内地迁徙屯垦实边的罪犯、居民,由于战乱连年、无人管理,便自行返回家乡。这样,经过秦王朝的经营,已经富庶繁盛起来的鄂尔多斯地区,又变得空虚冷落起来。刚刚发展起来的农业经济,也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凋敝衰败了。在鄂尔多斯地区的秦朝势力已经削弱的情况下,被蒙恬从这里赶走的匈奴各部,如白羊、楼烦等,又渐渐从阴山之北南下,渡过黄河,重新回到了鄂尔多斯地区。《汉书·匈奴传上》载:“十又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谪徙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废弃秦始皇设置的36郡,把董翳封为上郡一带的王。尔后,刘邦势力越来越强,灭掉了项羽及其所封翟王董翳,被董翳统辖的秦长城以西的鄂尔多斯地区,成为了西汉的地盘。但西汉当时亟需消除割据状态,完成统一大业,在此处的实际控制能力较弱,鄂尔多斯地区逐渐落入匈奴势力统辖范围之中,随后汉朝与匈奴在这一地区展开了长期的拉锯式争夺,直至汉武帝时期,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重新控制了这一片区域。《汉书·武帝纪》:“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虏首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当时大臣主父偃建议:“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虽有人反对,但汉武帝最终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在北部地区设郡筑城,先后设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西河郡。西河郡即包括今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一带,在今伊旗附近设有“虎猛县、大成县、增山县”。汉武帝为了加强鄂尔多斯地区的实力,巩固数十年来同匈奴作战所取得的成果,仿效秦始皇的办法,向鄂尔多斯地区移民屯田,发展官私农牧业。《汉书·食货志下》记载: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以上的情况与数字说明,西汉时期,伊金霍洛旗一带除有军队驻守之外,还有大量农业人口迁入从事农牧业生产,伊旗境内留存有众多汉墓可以说直接反映出了当时人民在此定居生产的状况。
        二、大量汉墓的存在说明人民能在此地劳作生存,另外则反映出当时的自然生态条件十分优越。今天的伊金霍洛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东与准格尔旗相邻,西与乌审旗接壤,南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交界,地处亚洲中部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的半干旱、干旱地带。东部属晋陕黄土高原的北缘水蚀沟壑地貌,中部为坡梁起伏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是风沙地貌的毛乌素沙地,是温带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干旱少雨、蒸发旺盛、风大、气候偏寒冷、昼夜温差大。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3年)的鄂尔多斯却不是如此。秦汉时期的鄂尔多斯气候温暖湿润,经济生产处于农牧业并存或农牧业交替的状态。史料证明,整个西汉时期,从中原向北部边疆移民活动始终不断,除移民开垦外,屯兵军垦的规模也很可观。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年~公元前110年)曾多次迁入屯垦官卒(《史记》卷110),到汉宣帝年间(公元前73年)鄂尔多斯已呈现出“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前汉书》卷九十四)的繁荣景象。东汉时期,王朝对鄂尔多斯地区的管控时强时弱,这里多数时间为匈奴控制,也有鲜卑、乌桓、羌等族参与争夺。东汉大臣虞诩曾上《请复三郡疏》言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北部边疆地区:“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御选古文渊鉴》卷19),请求王朝收复此地,可见直到东汉时期由于鄂尔多斯地区气候良好、物产丰饶,人们很看重这一地区的经济价值。可以说秦汉时期是鄂尔多斯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开发的时期,农牧业空前发展,这与当时气候温和、雨水丰富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
        原载:白明德主编,庄国瑞、陈静编著《大美伊金霍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责任编辑:庄国瑞、陈静编著

上一篇:秦直道

下一篇:鹿回首剔花瓶